一、病史 應注意年齡、發(fā)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長短等。如老年人有高血壓病史,突然發(fā)病,有偏身感覺障礙,以腦血管病多見;慢性發(fā)病者以腫瘤的可能性較大。青年人肢體痛、溫覺有失,而運動和觸覺正常應考慮脊髓空洞癥的可能。四肢末梢的麻木無力時,應考慮末梢神經炎。脊髓的錐體征陽性伴有以下肢為主的深感覺障礙時應考慮亞急性聯合變性等。詢問病史時注意既往史,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尿毒癥、外傷、腫瘤、飲酒、中毒、頭痛、頭暈,椎間盤脫出、脊髓炎規(guī)神經炎、腦血管病變、癲病精神創(chuàng)傷、精神刺激等。 二、體格檢查 感覺的檢查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檢查中繁瑣而又容易發(fā)生誤差,要求耐心細致、有時須反復核查、去偽存真,方可獲得有重要價值的診斷資料。檢查時注意: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良好、意識清醒,對檢查能有正常表達的能力;檢查前要讓患者了解檢查的方法和意義,爭取患者的充分合作;檢查時均請患者閉目或遮住檢查的部位;檢查的順序一般從感覺缺失區(qū)查至正常區(qū)。檢查中注意左右側相應部位和遠近端的對比,必要時重復檢查;檢查中忌用暗示性提問,以免影響患者的判斷,切忌參與檢查者的主觀成見;發(fā)現感覺障礙時宜用圖表和人體輪廓圖記錄,以便重復檢查時對比參考;檢查時要注意區(qū)分感覺障礙的類型,如傳導束型、節(jié)段型、神經根型或末梢型等及感覺障礙的程度;過度疲勞可使患者感覺域增高,一次檢查時間不應過長,必要時可分幾次完成檢查。 (一)淺感覺檢查 1、觸覺。用棉絮在皮膚上輕輕擦過,在有毛發(fā)覆蓋的區(qū)域可輕觸其毛發(fā)。 2、淺痛覺。可用普通的針灸針或叩診錘柄端小針輕刺皮膚,囑患者在感到微痛時作聲,井確定患者感到的是痛感而不是尖物的觸覺,必要時用針的尖鈍兩端交替刺激以核實。如發(fā)現有淺感覺異常的區(qū)域,需行多方向檢查核實范圍。 3、溫度覺。用裝有冷水(5 ~ 10℃)及熱水(40 ~ 50℃)的試管,交替接觸皮膚,囑患者報出冷或熱。 (二)深感覺檢查 1、關節(jié)位置覺。檢查者被動活動患者的關節(jié),詢問患者其肢體所處的位置。檢查者也可將患者肢體擺成一種姿勢并保持,并囑對側肢體模仿。 2、運動覺。檢查者輕輕移動患者的手指和足趾,請患者說出移動的方向,移動幅度約50上下,發(fā)現障礙時再行加大。注意檢查者的手指要放在移動方向的兩側,動作要緩慢,否則患者可能以壓覺間接判斷指趾移動的方向,造成運動覺無障礙的假象。 3、振動覺。用振動著的音叉柄,通常為128Hz,置于患者的骨突起處,詢問有無振動感覺,注意感受的時限,兩側對比。也可交替使用振動和不振動的音叉,檢查其辯別能力。 4、壓覺。用鈍物交替輕觸和下壓患者皮膚,囑患者鑒別。 5、深痛覺。擠壓肌肉或肌腱,也可壓迫各主要神經干,詢問有無痛感、觀察有無痛苦表情。 (三)復合感覺的檢查 1、定位覺。囑患者閉目,檢查者以手指或筆桿等輕觸患者皮膚后,囑患者用手指點出刺激部位。 2、兩點辨別覺。囑患者閉目,用特制的鈍角兩腳規(guī),將其兩腳分開到一定距離,接觸患者皮膚,逐漸縮小距離,如患者仍感到兩點時再縮小距離。正常時全身各處敏感程度不同,指尖最敏感,背部、股、腿處最差。正常時指尖2-4mm,手掌8-12mm,手背2-3mm,前臂和上臂7-8cm。 3、形體覺。囑患者閉目,將物品如鋼筆、鑰匙、硬幣等置患者手中,讓其只能用單手觸摸,之后說出物品名稱。可左右分別測試。 4、重量覺。用重量相差至少一倍的兩物體先后放入一側手內,請患者區(qū)別??蓛蓚葘Ρ取S猩罡杏X障礙時此檢查無意義。 三、輔助檢查 根據感覺障礙的部位分布,性質等選擇合適的檢查末梢型感染障礙應選擇肌電圖,腰穿腦脊液動力學檢查及常規(guī)檢查。必要時應做神經活檢;后根型和脊髓型應根據感覺平面選擇脊髓CT或MRI、腰穿做腦脊液動力學檢查,脊髓椎管造影等;腦干型、丘腦型、內囊型、皮質型等應選擇腦CT或MRI、腦電圖、腦血管造影等檢查;病病型感覺障礙應從心理方面著手檢查。 |